关于网暴的一些想法
在一条关于网暴的新闻视频下面,我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论点简单阐述了一些关于网暴的想法,内容如下:
印象中背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初中的论语十则,其中最后一则印象特别深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确应该终身行之。如果自己无法遭受网络暴力,就不要去网暴别人。自己如果无法接受别人的闲言碎语、恶语相加,就不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恶意。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外,最好也能够站在别人角度想想。吾之蜜糖,彼之砒霜,我觉得有趣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毒药。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享乐的是自己,被享乐的说不定也是自己。
我个人认为观点还是比较简单明了的,毕竟孔子已经讲的非常言简意赅了,而且后来我在网上找了下当年的教材,的确是初中语文第一篇文言文,按理来说绝大多数十三岁以上的人都学过,但没想到会有那么多难以苟同的回复。
回复中第一类观点:网暴那些施暴者。我的意见是作为普通人,别让自己成为施暴者。别人对你造谣诽谤侮辱,你应该诉求法律的援助。如果无法接受法律的判决,你应该血性一点,以武服人,而不是躲在网络的阴暗角落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你在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第二类观点:这只能约束君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我的意见是孔子也没说这是君子才会做的,另外道德本就是约束的自由。我姑且以为别人的实际想法是“这是被束缚的君子所为,我不想被束缚,我也不是君子,所以我就去网暴。”难道不是君子,就可以己所 不欲,可施于人吗?如果周围的人不是君子,是不是就可以对自己随意网暴?其次,虽然不是儒家的君子,但能不能尽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起码做之前、说之前,先用自己的三观想想对不对。另外,还有人说现代道德标准变化太快,我认为道德标准的确是变换极快的,但是有些美德是永远不会变质的。应该不会有人认为诚信、礼貌、谦逊、仁义等美德是过时的吧。美德也是道德的一部分,网暴何尝不是在败坏仁义。
第三类观点是我觉得最离谱的:男性被网暴的时候你在哪呢?这个视频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女性被网暴,这名女性通过法律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说实话,我在看视频的时候并没想到性别这回事,评论的时候也没想到跟性别有什么关系,不管是男是女,被网暴的时候都是受害者;也无论男女,都应该尽量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类观点,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复。简单重申了一下观点,没想到这些人直接私信过来辱骂。后续一些评论和私信骂我是“cmg”,这个缩写我想了老半天,猜测可能是“臭母狗”的意思。这些人举着性别的大旗肆意咬人,结果连我的性别都没搞清楚就一通乱咬。见我不再理他们,他们又说我是机器人,要求“转人工”。这不是时代的悲哀造就了他们,而是他们的悲哀造就了时代。
网络暴力呈现更多的是一种言语暴力。施暴者有的直接言语辱骂,有的阴阳怪气。那些人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也不在乎原委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输出那些自以为是的观点,乃至发泄莫名其妙的情绪。反对个一两句,只会让他们跟打了鸡血一样更加兴奋。
距离产生美,也会虚化人与人的印象。隔着虚拟的网络,对别人的看法也都是虚拟的。简单来说,把人不当人。偶像不是具体的人,只是个抽 象的神;普通网友也不是人,只是个头像,是串字符。网暴的人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如何与一个具体的人对话。或者根本不在乎别人是什么样子,只在乎自己在幻想中是什么样子。
不能当面讲的话,背后也别说了。现实如此,网络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