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构成
亲密关系的性质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有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这六个方面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
- 了解。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人。
- 关心。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 相互依赖性。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这种相互依赖是频繁的、强烈的、多样的和持久的
- 相互一致性。认同双方在生活上的融合,自称为“我们”
- 信任。期待对方会善待和尊重自己。人们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并期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丧失这种信任,亲密伴侣也常常会变得猜忌和疑虑,一直损害亲密关系特有的开朗、坦诚和相互依赖。
- 承诺。亲密关系会承诺他们的亲密关系,希望能持续到地老天荒,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并不存在单一的亲密关系,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
归属需要
在亲密关系中包含有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归属需要和伴侣是谁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
当人们长期处于极度孤单的状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任何对亲密关系构成威胁的事物,都让人难以 接受。
一般而言,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相形之下,缺乏亲密关系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那些能与关心自己的人愉快相处的人比缺乏这种社会联系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
文化的影响
某些以前普遍的观念,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比如现在许多人认为未婚同居能据此考察彼此是否真正可以和睦相处,但如果没有切实的结婚计划,未婚同居并不能保证随后的婚姻幸福美满;相反,同居增加了离婚的危险。首先,同居情侣彼此的承诺不如已婚夫妻,毕竟同居情侣还有选择的机会,所以会有更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草率同居原本用来测试伴侣能否和睦相处,却好像会损害人们对婚姻的积极态度和维持婚姻的决心。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 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足以让人们变得更加独立
- 个人主义盛行,这种对自我实现的重视会让我们期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取比上一辈更多的东西——更多的快乐和享受,更少的麻烦和付出。因此只要对婚姻不满意,就会理直气壮地结束夫妻关系。
- 新科技影响。现代生殖技术可以让妇女独自从医院的精子库受精来生育后代。现代通讯科技也改变了人们亲密关系交往的方式。
- 青年男女的相对数量。男多女少的社会倾向于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即男主外女主内。男少女多的社会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默许婚外性关系的存在。社会规范的演变总是要满足那些掌握经济、政治和法律权力的强势人群的利益。当强势人群是男性,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
个人经历的影响
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
- 安全型依恋。比如父母从小对孩子呵护备至,孩子就能舒心地依赖别人,长大后会和他人快乐地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处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 焦虑—矛盾型。比如父母从小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且并不持续,孩子以后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 回避型依恋。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照料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止,孩子就会认为别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经常怀疑和迁怒别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成人有四种而非三种依恋模式,巴塞洛缪指出,人们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 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可以从两个维度区分四种依恋类型,一个是回避依恋(avoidance of intimacy),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另一个是忧虑被弃(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不过不要绝对化理解这四种依恋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中的相对位置。应该这样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全部适应性行为。
- 安全型(Secure):低回避依恋,低忧虑被弃。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别人。不管是依赖别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 痴迷型(Preoccupied):低回避依恋,高忧虑被弃。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心里会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如自己看重对方那样看重自己。
- 恐惧型(Fearful):高回避依恋,高忧虑被弃。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会不安。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 疏离型(Dismissing):高回避依恋,低忧虑被弃。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父母给予关爱和支持的孩子在数年后对待恋人和朋友更加热情,然而,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是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尽管依恋类型能改变,但它们一旦确立,既稳定又持久,并影响人们新建立的人际关系,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
个体差异的影响
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
性别差异
关于两性差异的三个观点:
- 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常小。
- 两性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通常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
- 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
归根结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其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
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并进行更复杂和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
性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而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该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要有男子气,应该自信、独立、勇敢、能干、好强;女人要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研究者把男子气相关的特质称为工具性,与女子气相关的特质称为表达性,同时表现出两种特质的人被称为两性化。
认为男女两性差异很大的人,当面临冲突时不太可能去努力修复自己与异性的亲密关系。认为异性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人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它阻碍了对伴侣观点的理解,妨碍了双方协作解决问题。
高工具性: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高表达性:热情、温柔、敏感、深情。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理想夫妻,他们双方的工具性和表达性通常都很高。
人格差异
人格特质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地变化。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
一组基本的特质就能很好地区分人们在诸多方面(如行为、思维和情感等)的差异,这些关键特质称为大五特质。
- 开放性: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 外倾性: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
- 尽责性: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心大意。
- 宜人性: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
- 神经质: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
自尊差异
人际关系对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评价的影响更大。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于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
低自我评价的人有时会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还感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忽视,并且很难相信伴侣会真正深深地爱着自己,结果,他们往往都对持续的爱情不乐观。
当亲密关系出现挫折时,自我评价高的人却能拉近和伴侣的距离,努力修复亲密关系,低自尊的人则防御性地把自己隔离起来,生闷气,乱搞一通,还觉得自己更加糟糕。低自尊者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相形之下,高自尊者对同样的小磕绊完全不以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和正面评价。
人类本性的影响
演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假设:
- 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性选择意味着能更成功地繁殖后代的优势。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
- 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
- 男女双方在生养孩子上的养育投入的生物学差异,引起男女选择配偶的不同策略。女性在养育孩子的生物学投入更大,因此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更谨慎。
- 男性会遭遇父系不确定的困扰,无法确定孩子就是自己的。因此男人会对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这一点较女人为甚。
- 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
人际互动的影响
就个体而言,伴侣各方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情绪的波动,健康和精力的变化;那么当他们互动时,他们彼此的相互影响就可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
两个来自同一星球,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人,开始了他们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或许是令人沮丧、或许令人满意。但这种可能得互动结果总是让人着迷,这就是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我们需要亲密关系,但有时我们和他人打交道也会带来不幸和痛苦。比如害怕自己的秘密被揭露或利用,担忧伴随相互依赖而来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丧失,担心会被自己所依赖的人抛弃。